哈囉大家好,相信近期的寶林食安風暴讓大家都嚇到了吧?真的超可怕的,以下為本人蒐集的一些關於米酵菌酸的一些科普知識

何謂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英語:Bongkrek acid)是一種強烈的粒線體呼吸毒素,多於穀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受致病型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後由該菌所分泌生成;其好發於室溫(25-38°C)、酸鹼值中性、油性及發酵超過三天的食物之中,15°C及以下低溫、短期保存及酸性環境可有效抑制。

米酵菌酸毒性極為猛烈,主要影響肝臟、腦、腎等重要器官,造成嘔吐、腹瀉、尿滯留、腹痛、過度出汗等症狀;其無色無味無臭令人難以察覺,亦極為耐熱耐壓,即使透過高溫高壓烹調也無法消除毒性,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且無解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故導致死亡率極高,可達40%以上。其通常潛伏期約為半小時至半天,嚴重者可達一至兩天,毒素抵達臟器多造成不可逆損傷。何謂「米酵菌酸」?

以上資料來源維基,出處

可見這東西非常毒,大家要小心留意。

以下提供一些基本的食品保存的小知識

粿條「變黃變滑」趕緊扔了!

米製品如河粉或粄條類食物,保存就比一般食物更難,資深行政主廚(非當事業者)張永民表示,買回來三天內會硬化,一定要儘速食用完。「超過三天就算沒有硬掉也會壞掉,會變得黃黃的,摸起來也會滑滑的,這時候裡面已經一堆細菌,就電視上看到寶林茶室已經把粿條炒到快變黑色,看起來都不太正常。」

黎仿軒三年前接受電視媒體訪問時表示,選用的是較粗的特製粿條,調味料也從大馬進口,和台灣的炒板條完全不同。黎仿軒稱,「很多夜市五星炒麵都是有水的,那我們是乾的,第二個都會炒到黑黑的,會放馬來西亞特製的黑醬油,可能會有香料、香茅之類的東西,然後醬油的濃度比較黑。」

資深主廚張永民指出,河粉又叫做澱粉條,而粿仔條一般是客家粄條,港式餐廳跟馬來西亞會用炒的,主要是用「在來米粉」製作,一般餐廳幾乎直接跟市場叫貨,只有港式點心餐廳會自己手工製作。

張永民說,客家粄條叫回來通常是長方形、大片的,拿回來差不多三天之內會硬化,「剛拿回來是Q的,炒的時候味道比較好,放冷藏太久就會硬掉,硬掉就不會用了,硬掉最多拿來丟熱湯才會變軟,或是要用一點點油去搓它,它才會鬆開。」

張永民指出,粄條放冷藏超過三天,就算沒有硬掉也會壞掉,色澤會變成黃色,這時候「用手去摸會滑滑的, 已經不能用了,而且裡面已經一堆細菌,電視上面看到寶琳茶室的粿條都已經快變黑色,通常不會這麼黑,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粄條本身已經發黃,用其他佐料去蓋過它的顏色。」

基本變色、表面變質,千千萬萬別疏忽、節儉,該丟則丟!

我是書蟲,咱們下次見~何謂「米酵菌酸」?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米酵菌酸 食安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晨間一書蟲 的頭像
    晨間一書蟲

    一代逗逼晨間一書蟲的幻想小蟲窩

    晨間一書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