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7/03/stroke.html
近日入秋了。
各位朋友,家裡可有長輩嗎?
不論是長輩抑或是自身,我們都要明白,中風,是現代的無形殺手!
所以我們要明白,何謂F.A.S.T,以確保在關鍵時刻,篩選判斷是否可能已經有中風的傾向。
民眾該如何辨識中風?目前國際上推薦民眾注意「FAST」:
Face Drooping:臉部的表情不對稱。
Arm Weakness:單側手臂無力。
Speech Difficulty:說話口齒不清。
Time to call 119:迅速打電話給119。
當出現上述任何一個表現時,有72%的機會為急性腦中風,要盡快確定發病時間並記錄,迅速送到正確的醫院接受治療。
急性中風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需靠頭部電腦斷層掃描才能辨認中風類型,缺血性中風約占七成。
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經研究可改善三分之一缺血性中風的症狀,但在症狀發生後3至4.5小時內施打才有效果,因有些醫院沒有24小時治療的服務,建議打電話給119,請救護人員進行評估與運送。
美國心臟醫學會也建議,符合條件的近端大血管阻塞病患,除考慮施打血栓溶解劑外,應接受腦動脈內血栓清除術;然而黃金時間為症狀發生後6至8小時內,疑似中風病患應盡快利用救護車,前往醫院接受評估。
FAST雖然判定非100%。
但健康的事,不可兒戲!!
預防,勝於治療。
保持警戒,才能保護自己與家人~
我是書蟲,咱下次見!
備錄:
何謂「中風」?
中風(英語:stroke),又稱作腦血管事件(英語:cerebrovascular event,簡稱CVE)、腦血管意外(英語: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簡稱CVA)、腦血管病變(英語:cerebrovascular incident,CVI)、或腦病突發(英語:brain attack),是指腦部缺血造成的腦細胞死亡。
中風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血管阻塞所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一種是由出血所造成的出血性腦中風。不論是缺血性或是出血性腦中風都會造成腦功能異常。 常見的中風症狀包括無法移動單側的肢體或者是一邊的身體沒有感覺、無法理解別人的話、不能說話、暈昡、其中一邊的視野看不到等等。
中風的症狀通常在發生後很快就會出現,如果症狀在二十四小時內消失,有時會稱它為「暫時性腦缺血(英語: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或小中風。 出血性中風的患者可能會伴隨著突發而嚴重的頭痛。中風的症狀有可能會成為永久性的後遺症,中風的患者也可能會有肺炎、尿失禁等長期後遺症。世界衛生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給出中風的傳統定義是:「24小時以上腦神經功能缺損,或在24小時內死亡」。中風定義中的「24小時」是用以區別暫時性腦缺血(定義為在24小時內症狀完全消失)。中風患者如果能儘快接受治療,可以減少留下永久損傷的機會。
高血壓是中風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危險因子包括高齡、高血壓、曾有中風病史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糖尿病、肥胖、膽固醇過高、抽菸、心房顫動等。缺血性中風通常是由血管阻塞所引起。出血性中風則是因為腦內出血或是大腦週邊腔室出血。出血有時也可能是由於腦內的動脈瘤、腦動靜脈血管畸形造成。一般而言中風的診斷需要配合醫學影像檢查,例如斷層掃描或是核磁共振攝影,並配合理學檢查其他檢驗-例如心電圖和血液檢查-則有助於發現導致中風的危險因子並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低血糖可能造成類似中風的症狀。
預防方式包括減少危險因子,也可以通過阿斯匹林、降血脂藥物(羥甲基戊二酸單醯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對於可能有頸動脈狹窄的人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以及對心房顫動的人給予抗凝血劑(華法林)。中風需要緊急照護。缺血性中風通常會以阿司匹林治療,若在症狀出現後三小時內,也可能適用血栓溶解的藥物治療。對於出血性中風而言,有時手術會有幫助。針對中風受損機能的治療與訓練稱為中風復健,理想上會在中風中心(stroke unit)進行,不過許多國家並沒有這類的醫療機構。
在2010年,大約有1700萬人中風,並且有3.3億人曾有中風病史且仍然存活。1990至2010年間,已開發國家的中風年發生率下降了大約10%,而在開發中國家則是增加了10%。在2013年,中風是第二常見的死因,僅次於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約佔了總數的12%(總共6,400,000例)其中,約有3,300,000的人是因為缺血性中風死亡,3,200,000的人是因為出血性中風。大概有一半中風過的人,平均餘命不超過一年。總體來說,2/3的中風發生於65歲以上的人。
以上備錄截錄於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