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U電子書城.png

圖片出處:https://technews.tw/2019/09/20/interview-with-pubu-founder-ceo/

哈囉~各位朋友日安,不知您們是否有在留意電子書市的景況呢?

最近我看到了兩則「截然不同的新聞」,完全是在同一個時間線與空間,針對同一件事、同一個市場,卻有完全相反的答案。

 

以下第一則是來自自由的報導:

銷售額不到實體書10%!業界人士:電子書泡沫已破

電子書有環保、便攜、不佔空間的優點,電子書閱讀器龍頭-亞馬遜Kindle也悄悄向12歲邁進,但時至今日實體書仍然屹立,不若音樂、新聞、影視等產業因數位化、電子化而改頭換面。業內人士更表示,電子書泡沫已經破裂,人們仍然偏好擁有實體書。

據美國出版商協會2019年報告,所有形式的圖書出版在去年創造近260億美元的收入,其中實體書佔226億美元、電子書佔20.4億美元。尼爾森圖書調查(Nielsen Book)則指出,實體書銷量居前的類別有自然、烹飪、童書,而犯罪、愛情、驚悚小說在電子書表現較佳。

英國書商協會常務董事霍爾絲(Meryl Halls)認為電子書銷售趨於平緩泡沫已經破裂。她分析,實體書勝出的原因是在情感美感和成就感,在電子螢幕氾濫的時代,實體書提供人們逃離螢幕卻繼續接收資訊的管道,且讀者難以透過電子書閱讀器和書本內容建立情感。而現在出版的書籍「難以置信的華麗」,是吸引人的漂亮物品,愛書人也喜歡以書本收藏來展示、記錄、表現自己,或是當成家中裝飾的一部份。

尼爾森圖書調查也指出,雖然年輕一代常背上「不看書」扼殺產業的罪名,但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如在英國,63%的實體書銷售額是來自44歲以下的讀者,電子書銷售額有52%由45歲以上的讀者貢獻。

新聞詳細出處: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921249

 

接著是第二則,來自科技新報所論述:

數位閱讀市場升溫!本土最資深電子書平台 Pubu 如何打持久戰?

無論是電子書還是電子書閱讀器,最近台灣電子書市在國內外平台業者大力推動下,炒熱了討論熱度與買氣。當年在電子書還是個遠不見未來的產業時,Pubu 電子書城便率先投入,從市場乏人問津到希望萌芽,一路靠著摸索出來的生存方式,十年來挺過風雨更創下破億營收。

2010 年台灣書籍出版業營收突破新台幣 367 億元正值高峰,當時電子書在台灣還只是個飄渺的存在,不只大眾對電子書認知度尚淺,出版社的投入意願也不高。「那時候真的非常辛苦,在投入這個產業的一開始,就明顯面臨到『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湛天創新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蔡競賢博士回想道。

因看好數位內容電商的發展潛力,蔡競賢 2010 年在台創立 Pubu 平台銷售電子書,也提供自助出版服務。只是當時電子書轉製率低、內容明顯不足,吸引不了多少使用者上門,使用者不多又無法說服出版社提供內容,花了很多工夫溝通與推展電子書,在創業初期吃了不少苦。後來 Pubu 在台灣慢慢站穩腳步,決定走出國際拓展海外布局。

我們如果只是死守台灣市場,然後等別人進來打,那絕對無法競爭,」蔡競賢眼見不少海外電商挾當地資源與優勢來台搶市,認為與其防守不如積極進軍海外市場找機會。過去幾年,Pubu 南向開發東南亞市場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透過與當地電信商洽談合作推出服務,而且不只鎖定華人讀者,也上架馬來文、泰文等外文電子書,為當地讀者提供更多內容選擇。(這點是真的。書蟲的拙作《尋俠記之夢起江湖》就透過了PUBU而上架了他們馬來西亞的販售平台上。

Screenshot_2019-09-24-00-00-04-61.png

Screenshot_2019-09-24-00-00-40-65.png

有圖有真相~這是拙作在馬來西亞平台上的內容。

 

除了耕耘東南亞市場,Pubu 也西進中國,在中國亞馬遜(Amazon.cn)上架台灣的繁體中文電子書。「我們希望台灣好的作品在中國市場也能被看見,」蔡競賢說,初衷就是為了幫台灣作者和出版品打通這條綠色通道,截至目前,透過 Pubu 轉授權上架到中國亞馬遜的書已有 2,000 種左右。另外,Pubu 也與其他中國平台如京東、當當網等合作上架。

Pubu 這幾年發展海外市場有成,包括星馬泰、港澳、美國和日本等海外地區營收就占約六成。蔡競賢表示,接下來會持續開發其他新市場如越南,至於印尼則還在評估當中。目前 Pubu 全球註冊會員數約 370 萬,活躍用戶約占四成;總書量超過 15 萬種,繁中書占其中八成左右。

台灣電子書市場近年總算走出黑暗,繼 PubuHyRead 凌網科技Readmoo 讀墨電子書等在地平台業者投入後,其他國內外業者包括 Google Play 圖書、角川 BOOK☆WALKER、日本樂天 Kobo、博客來、亞馬遜 Kindle 繁體中文電子書店,也相繼在台推出電子書服務,不僅大眾認知度明顯提高,也使台灣出版業者更加重視。

不過,電子書價格仍然偏高也是事實,一般定價多在紙本書的六折到七折之間,兩者價差不夠有感,很難激起讀者購買意願。為降低市場門檻、提高銷售,價格戰也一觸即發,尤其國外平台業者挾集團資金優勢,能不時祭出補貼式折扣優惠,自行吸收折扣差額補貼出版社,有的甚至以銅板價促銷電子書,這對台灣本土電子書業者來說都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這就是商業競爭的現實面,當平台必須要補貼的時候,要獲利可能是困難的,」蔡競賢認為現在台灣電子書的滲透率只有個位數,成長空間還很大,業者們為了先衝大市場,就算虧錢也得靠補貼打折做優惠吸引讀者購買,這也是在所難免,而且未來也不一定會停止。只不過業者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銀彈去打價格戰,要能撐下去長久經營,就要找到可以跟對手競爭的方式,想辦法在這個戰場中存活下來,這或許是台灣本土平台業者需要思考的事。

餘下恕刪,

詳細全文在此:

https://technews.tw/2019/09/20/interview-with-pubu-founder-ceo/

 

私以為,電子書會泡沫,這一種說法,未免不厚道,而且武斷了。

確實,

相較於收藏層面而言,實體書是有著相當濃厚的文學價值。

然,問題在於閱讀時,您只能在家看。

相較於現在忙碌而繁雜的世代生活,若要隨時閱讀,其實是有相當大的困擾。

我不能否認,一般經典名著,若印刷成實體書籍,那是何等的讓人心動。

然而時代的變遷,在二十年前,又有幾人可以相信,手機、行動電話,會完完全全改變現今人們的生活型態?和行為?

在去年,韓國樂天Kobo也積極搶進台灣的數位閱讀市場後,其實去年整年台灣的電子書是從整體書市的市佔率,由1%跳至3%。詳細新聞可參閱:台灣電子書市占率從1%跳升3%,小小數字背後,產業發生了什麼變化?

這是相當具有爆發力的。(當然,您要說,這是因為台灣的電子書尚未達到瓶頸,您要這麼說,我也不反對。)

可是,台灣的整體生活步調是有多快?電子書的特質,就在於它「方便」、「輕巧」、「易讀」。這是它的優勢,也是它為何能在台灣書市中得到成長;因為它迎合了台灣現行生活的步調。它深深的配合了大家的生活行為。

 

不得不說,電子書確實手機發明後的產物,它的的確確是數位生活的一環。

現在台灣現行的出版社,尤以出版大眾文學類的,君可以去各大書商那邊觀察,到底平均賣得如何?

我不是說,必然大家都很慘。

但是,每一次的印刷,尤以首刷1000~1500來看,這當中,無疑是讓出版社的出版成本,無形的大大增加。

一個作品、兩個作品...直至二十個作品,難保不會得到成本上的回收。(這一點可以看看小弟的小說家小學堂第三期,小弟有稍稍微提到。)出版社還要活嗎?

 

傳統的書市固然有其市場

然而,對於大眾文學、或以知識吸收的雜誌刊物來說,速讀,往往才是最符合讀者內心深處的要求。

當然,我是相當看好電子書市未來的成長空間的。

只是,依現行的台灣書市的景況來看,這市場還是太小。

若不將之拓展至整個華人圈,無疑是,作繭自縛。

這也是為什麼,大如亞馬遜(Amazon)、Google Play等,會積極搶攻這一塊大餅;尤以前者,更是推出了專門的閱讀器Kindle。

若這不是值得搶佔的市場,又豈會爭得百家共鳴?

 

最近連HyRead 凌網科技也積極開發了他們的旗下閱讀器HyRead Gaze X(詳細新聞可見此

這個書籍電子化的趨勢,未必就是這麼的一片黑暗。

 

好了,今天侃侃而談這麼久,也累了。

我是書蟲,咱下次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子書 書市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晨間一書蟲 的頭像
    晨間一書蟲

    一代逗逼晨間一書蟲的幻想小蟲窩

    晨間一書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