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北齊與北周,相信看過《蘭陵王》劇集的朋友們,基本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

當然,

今日要說的,並不是指高長恭與及其死對頭宇文邕

 

反而是他們的長輩,北周與北齊的真正奠基者;北朝分裂時的「龍與虎」——高歡與宇文泰兩位超大重量級人物!

 

龍與虎的鬥爭,之肇始:

不得不說南北朝是我們國家最動亂的年代,也是梟雄輩出的年代。高歡和宇文泰就是這年代裡最傑出的兩個梟雄!即使是縱觀中國歷史,這二人也是數得著的人物。若將這二人比較起來,他們一樣的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宇文泰更長於軍事,高歡則在用人上更勝一籌。但總的來說,宇文泰要強於高歡。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獺(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統帥,西魏的實際掌權者,亦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曾參加六鎮起義軍,後從賀拔岳入定關隴,其死後代據關中。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投靠宇文泰,被授為大丞相。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都長安。從此宇文泰專制長達20年,556年去世。

魏晉南北朝後期,兩大重磅的大人物——高歡與宇文泰

高歡(496年—547年),字賀六渾,原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出身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兵戶之家,東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史稱齊神武帝。高歡早年參加杜洛周起義軍,歸順葛榮,成為親信都督。後叛降爾朱榮,並收編六鎮餘部,鎮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鎮酋長、晉州刺史。普泰二年(532年),起兵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歡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

魏晉南北朝後期,兩大重磅的大人物——高歡與宇文泰

公元535年開始,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魏晉南北朝後期,兩大重磅的大人物——高歡與宇文泰

東西魏的皇帝皆為傀儡,朝政大權分掌在各自的丞相高歡、宇文泰的手中。高歡、宇文泰都想吞併對手統一北方,由此,兩國之間開始了連年的兼并戰爭。高歡與宇文泰的東、西魏吞併戰爭自小關之戰開始,龍虎爭霸就此開始揭開了序幕。

 

一切龍虎相鬥之精彩回顧片段:

小關之戰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高歡率大軍造三座浮橋,在蒲坂準備搶渡黃河。小關之戰開始。宇文泰對諸將說:「高歡三面圍住我軍,搭建浮橋表示他要過河進擊,實際上是想吸引我軍注意力,使竇泰從西進軍兩面夾攻我們。竇泰是高歡一員驍將,屢戰屢勝,將士必起驕心,我們發奇兵先擊竇泰,高歡則不勝而勝。」諸位將領都不以為然,認為高歡近在眼前,不戰不防反而掉頭擊竇泰,萬一出了差錯會全軍覆沒。宇文泰的族侄宇文深建議選精銳兵騎直出小關(潼關之左),竇泰性急必來赴戰,而高歡行事謹慎,肯定觀望,戰勝竇泰後再回擊高歡,敵軍可破。果然,西魏軍突至小關,竇泰猝不及防,引兵赴陣,宇文泰將其誘至牧澤中殺出,大破竇泰,東魏兵死傷殆盡,竇泰自殺。當時由於黃河冰薄,東魏人馬輜重無法過去,只能撤毀浮橋回軍。西魏軍從後追擊,高歡殿後的大將薛孤延一戰之中砍壞十五把鋼刀,戰事異常慘烈,最終才保得高歡一行人逃脫。雙方第一次交手,以高歡間接失敗告終。

 

沙苑鏖戰

東魏天平四年(537年),高歡自己帶兵二十萬自壺口出發趕往蒲津。沙苑之戰開始。宇文泰由於關中旱災大飢,帶著不到一萬的軍馬在恆農穀倉休整了五十多天,好容易才讓餓得幾乎皮包骨的軍士歇緩過來。聽說高歡渡河來戰,趕忙入關備戰。宇文泰又對高歡運用了計謀。高歡下令進擊。東魏兵望見西魏兵寥寥無幾,個個貪功冒進,應有的戰陣散不成形。西軍相交之際,宇文泰親自擂響鼓號,埋伏於蘆葦叢中的兵士奮勇而起,李弼一支鐵甲騎兵又從側面突出橫擊,東魏軍隊被截成兩段,軍卒大恐。看見軍伍散亂,高歡想先收兵集結後再出擊。點名官過了一會回來,稟告說:「眾營皆空,兵士死散,沒人應答。」高歡不甘心,還在猶豫。大將斛律金勸說:「眾心離散,不可復用,我們應該立即奔往黃河以東。」高歡據鞍嘆息不動,斛律金以鞭擊打戰馬,一行人逃走,到了河邊差點沒找到船,狼狽渡河。此戰下來,高歡喪甲士八萬人,丟棄鎧仗十八萬。高敖曹聞聽敗報,也從恆農撤圍,退保洛陽。但是西魏宇文泰經此一勝,兵精糧足,成為高歡的心腹大患。

 

河橋之戰

東魏元象元年(538年),高歡大將侯景從宇文泰手中重新奪回洛陽金墉城,燒毀洛陽大量民居官寺。宇文泰已帶著西魏文帝元寶炬回洛陽祭掃北魏先帝陵廟,聞訊後率軍馳援,臨陣斬殺高歡大將莫多婁貸文。侯景連夜突圍,宇文泰追擊。侯景擺大陣,北據河橋,南依邙山,與宇文泰大軍交戰。混戰之中,宇文泰戰馬中流矢驚逸,把宇文泰甩在地上,最後被李穆救出。由於此時西魏後軍大至,侯景軍大敗。高敖曹心氣高傲,跨馬臨陣,西魏軍則調動最精銳的軍隊圍攻高敖曹,致使其全軍盡沒,跑往河陽南城。恰巧守將是高歡的一個堂侄高永樂,素與高敖曹有過結,便關閉城門不讓高敖曹進城。這時西魏大隊追兵趕到,看到橋下有金帶飄出,立時萬箭齊發,高敖曹身上中箭無數,斬去高敖曹頭顱的兵士回到西魏後,獲賞絹萬段。河橋一戰,西魏戰敗,但是高歡痛失大將高敖曹。

邙山之戰

東魏武定元年(543年),東西魏邙山大戰揭開序幕。由於高敖曹的哥哥高慎以北豫州投降西魏引起。東魏的戰略要地虎牢關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親率諸軍接應高慎,軍至洛陽,包圍河橋南城。高歡也親自將兵十萬,自黃河北岸渡河,據邙山為陣,數日不戰。宇文泰盡留輜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襲高歡。偵察騎兵火速通知高歡,說西魏軍只攜兵械士糧而來,已距高歡四十里。殊不知此招正中高歡下懷,遂下令分兵擺陣待敵。黎明時分,兩軍相交,高歡大將彭樂以數千騎兵直衝入西魏北軍,所向皆潰,一直深入西魏營內。轉天,東西魏兩軍重整旗鼓復戰。東魏兵大肆反攻,衝殺過來。宇文泰的陣勢被衝散,難以招架,大敗而逃,東魏軍隊則乘勝大舉追擊。但其餘將領皆無鬥志,志氣衰竭,不敢再戰。其時宇文泰幾乎全軍覆沒,已成強弩之末,只要高歡軍至,必死無疑。只可惜高歡見眾將大多數志沮,便下令還軍,失去絕佳混一東西、進而一統天下的機會。

 

玉壁之戰

東魏武定四年(546年)十月,年過五旬的高歡又率大軍十萬圍攻西魏位於汾河下游的重要據點玉壁(今山西稷縣)。此戰,西魏名將韋孝寬守城。高歡軍士想從地下挖掘地道攻入城內,沒有行通,後來東魏兵又把松薪麻骨綁在長竿上,浸滿油燒著,想燒掉大幔同時焚著城門。東魏苦攻玉壁五十多天,因瘟疫爆發,無可挽回,戰死病死七萬多人,高歡則下令都埋在一個大坑內,高歡以失敗告終。

玉壁之戰之後,高歡班師回朝後不久死去,侯景之亂隨之而起,東西魏之間的兼并戰爭遂暫告結束。高歡去世後,長子高澄獨擔東魏大任,後被膳奴刺殺。次子高洋襲位。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黜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建立齊國,史稱北齊。六年之後,宇文泰去世,其子宇文覺嗣其位為太師、大冢宰,由宇文護輔政。次年,宇文覺稱帝,國號周,是為北周孝閔帝,北周建立。

從整體上說,長達10年的東西魏戰爭,雙方大體打成平手,處於僵持狀態。從實力上說東魏軍事力量本強於西魏。但雙方較量之初,高歡自恃兵力雄厚,驕傲輕敵,結果導致失敗,精銳損失大半。此後,雙方互有攻守,彼此各有勝敗,誰都無力一舉消滅對方,說明雙方綜合實力相當。高歡、宇文泰都是傑出的軍事統帥,但從雙方實踐看,宇文泰駕馭戰爭的能力似勝高歡一籌。因而在歷次戰爭中,西魏勝多敗少,而東魏軍敗多勝少,西魏軍隊的損失也比東魏要小。甚至高歡也因在長期的對西魏戰爭操勞過度,最終憤悒而死。

 

此時,兩個梟雄的兒子前後分別建立了北齊與北周,與南方的陳國三足鼎立。

魏晉南北朝後期,兩大重磅的大人物——高歡與宇文泰

魏晉南北朝後期,兩大重磅的大人物——高歡與宇文泰

 

沒有由宇文泰所率領並且帶領的關隴集團之前身—西魏八柱國之政治菁英集團,與及超級神奇的高氏禽獸家族的多方縱橫與掃蕩。那就不會有後世,讓人歌頌傳唱的超級黃金代——隋唐時代。

 

因此,說他們倆才是築起盛世的第一塊之基石,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我是書蟲,咱下次再見!魏晉南北朝後期,兩大重磅的大人物——高歡與宇文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晨間一書蟲 的頭像
    晨間一書蟲

    一代逗逼晨間一書蟲的幻想小蟲窩

    晨間一書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