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日安~
秋意正濃之際,不知各位第一個想到的,是哪一位先賢的曠世巨作呢?
以詩而言,我私心最喜歡的是李十二白的狂妄及不羈。
然,這並不代表,其餘的先賢們的作品,並非是上佳驚世之作。
今日書蟲要來推薦的一首古唐詩《山居秋暝》
作者:「詩佛」王維
王維是一個重情重義,忠孝兩全的詩人。母親去世時,王維悲痛欲絕,《新唐書》上說他“柴毀骨立”,可見他對亡母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後來王維唯一的弟弟王縉出任蜀州刺史,當時的蜀州地處偏遠,王維不願讓弟弟孤身遠行,就給皇帝上表說:“我弟弟和我相比有五大優點,現在他出任遠方,我卻恬居高位,這讓我心中不安。希望陛下把我的弟弟調回京城任職,而我本人願意棄官不做,歸隱田園。”按說王維這種私心應該受到其他官員的彈劾,可世人感動於他的兄弟之情,都很理解他的行爲。
原文: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空曠的羣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鬆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將晚。
⑵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新:剛剛。
⑶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後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語喧譁。喧:喧譁,這裏指竹葉發出沙沙聲響。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
⑸隨意:任憑。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隱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約略傳說創作此詩時,作者的心境與環境: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表達詩人的安適情緒,歸隱心境。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用精緻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了雨後山村的自然美景,宛如一幅清新、寧靜的山水畫卷。一個“空”字,渲染出了山村天高雲淡,萬物空靈的意境。接下來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著力刻畫出了山雨初停的景色:那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着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彷彿一首歡樂的樂章。這裏的“照”與“流”兩個字,一靜一動,互相襯托,彷彿使人置身於雨後的自然之中,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滌。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爲寫人,“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句採用了“聲在人先”的寫法。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夜晚,在竹林的深處,洗完衣服歸來的女人們不時發出銀鈴般的笑聲,這一陣喧鬧竟打破了寧靜的夜空;同時,水面也傳來了蓮葉波動的聲音,那是漁船順流而下,做着捕魚前的準備。通過這些動人的細節,可以發現詩人對這種寧靜生活發自內心的喜愛。結尾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更是詩人有感而發的心裏話。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詩人願意留下來,在寧靜的生活中享受有限的光陰。
佛之詩名,由此可見。用詞巧妙,動靜見極。
不知各位又有什麼喜歡的古詩呢?
我是書蟲,咱下次見!
留言列表